原标题:保送清华成博士,华为 12 年搞通信,他为何如此看待 5G ? 人物志
一位通信专家,清华读了博士,北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,但却只有12年工作经历?明明家里几套房,却热爱骑车出行?
他说自己平时谈事情,都喜欢在这里。看不出来,这位粗犷的49岁男子还藏着一颗萌萌的心。
1970年,杨学志出生在烟台市招远市,用他自己的话,生在一个父母都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家庭。
父母在教育上没怎么管他,基本都是靠杨学志自学。而他也至今都认为,父母对他上学没什么想法,只知道考上清华是他们的荣耀。
有人拿来了精密仪器专业的招生简章,杨学志一看都是和导弹、大炮相关的,就报了这个专业。
12年整,从本科到硕士,再到博士和博士后,杨学志都在学习和研究精密仪器技术。
离开后,他对于华为,仍然非常有感情,私下里仍然称呼“任正非”为任总,但是看到华为的短处,他还是忍不住批评......
这7年里,他出了本书——《通信之道:从微积分到5G》,到现在每个月还能有几千块的版税收入。
他之前在文章《5G将是一个彻底的失败通信技术》中坦诚从技术和需求上都“看衰”5G,这文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热议,甚至还有九旬老教授反驳他。
对于普遍认为5G应用的三大场景:高可靠低时延场景、大规模物联网场景、大流量移动宽带场景。
2、从编码技术上看,5G采用LDPC和Polar码,这样对系统容量的提升不大,大概仅是1~2%左右;
5、从多天线技术上看,使用massive MIMO,虽说可成百倍地提升系统容量,但实用化问题仍然没有解决。并且虽然能够提高容量,但是要增加设备,增加成本。
6、从频谱技术上看,同样的网络覆盖,5G的3.5GHz比起4G的2.6GHz,投资上看要高出50%。
所以综合这6项关键技术,杨学志认为5G比4G非但没有进步,成本还会更高。
他还谈及,为什么大家会认为物联网、人工智能一定要5G呢?归根到底是大家接受了这样的思想传播而已。假如仔细思考研究的话,会有不同的结果。
杨学志在2004-2005年,提出软频率复用(soft frequency reuse,SFR)技术, 其兼顾干扰和可获得带宽的平衡,有效地提高了小区边缘的速率。可以应用在4G、5G、甚至6G的核心技术上。
1、可用频带分成3个部分,对于每个小区,一部分作为主载波,其他部分作为副载波,主载波的功率密度门限高于副载波。
还有,SFR没有机械地将频谱割裂成两个部分,而是用功率密度模板规定了其使用程度,无论在小区边缘还是在小区内部,都可以获得更大的带宽和频谱效率。
目前,SFR已经申请专利,并应用在TD-SCDMA、WiMax、LTE系统,成为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构件。并被认为是解决小区边缘速率问题的最优方案。
在SFR的基础上,杨学志进一步优化此技术,提出多级软频率复用技术(Multi-level soft frequency reuse,ML-SFR),在ML-SFR中,频谱被划分成N个部分,每个部分频谱都采用SFR方案。
这样,软频率复用兼顾干扰和可获得带宽的平衡,有效地提高了小区边缘的速率。
谈及老东家华为,杨学志表示任正非是很有危机意识,提前意识到芯片、操作系统不能一直依赖他人,于是投入巨额资金自研。
但整体还是用的是“跟随”的策略,他说,“以华为目前的工程能力,只要给树立一个目标或者说模子,华为一定能做到。比如说以前有公司想做CPU、操作系统,这是需要有生态系统为基本,不能说做出来CPU能跑就行,需要开发应用程序。
而现在的华为,它自身是一个生态系统,可以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上逐步地往前走。”
杨学志虽不看好5G,他对正在观望或者正要研究5G的技术从业者提出几点忠告:
实际上,创业项目未必仅仅依赖5G,项目应用到5G的地方可能仅是一个通讯模块,如果能在5G上做的线G也应该能做到。
另外,他指出创业需要弹性,假如5G没发展起来的话,那么按照目前的商业模式,产品应用在4G上也没什么问题。
而关于产品的创新,杨学志认为:“创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,其中的每一步,都伴随着资源投入方向的决策,采取合理的决策机制,实现合理的授权时创新管理的核心内容。”
一个人的路,固然不容易走,但是当下中国的创新,正是由无数位不惧压力不惧人言的勇士撑起来的,愿杨学志好运!